足球报道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讲堂的跨界人生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穹顶下,费若秋指尖划过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书脊,阳光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这个画面很难让人联想到四年前巴黎奥运会女子重剑赛场上那个杀气凛凛的身影——如今她的“战场”从剑道转移到了象牙塔,但眼中那份专注与坚韧丝毫未变。
奥运荣光后的急流勇退
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重剑个人赛铜牌战结束后,费若秋摘下金属面罩时,全球媒体镜头捕捉到她望向记分牌时释然的微笑,当时无人料到,这竟是她职业运动员生涯的谢幕演出。“领奖台下的掌声消散后,我听见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是时候开启新篇章了。”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这个决定早在奥运前就已萌芽。
她在巴黎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退役时,现场一片哗然,当时年仅26岁、正值运动生涯黄金期的世界排名第三选手选择急流勇退,体坛顿时掀起轩然大波,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六个月后她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新生名单上。
跨洋求学的文化重构
哥大哲学系主任安德森教授至今记得面试时的场景:“她带着比赛录像和哲学读书笔记前来,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赛场上的瞬时决策,这种跨界思维令人惊艳。”费若秋的转型早有伏笔——在职业训练间隙,她通过索邦大学远程课程修完了西方哲学史学分,更精通法、英、中三语阅读原典。
但校园生活并非坦途,初到纽约时,她曾因学术写作规范问题在办公室熬夜修改论文。“击剑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接受失败后重新站起。”她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着的照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写满批注的海德格尔著作、还有贴在床头的手写日程表——精确到每十五分钟的时间管理方式,仍保持着职业运动员的训练习惯。
双轨人生的平衡之道
尽管告别职业赛场,费若秋并未完全脱离剑道,她现任哥大击剑俱乐部技术顾问,每周保留10小时指导训练。“握剑时肌肉记忆瞬间苏醒,但心态已完全不同。”她这样描述现在的状态,这种平衡令人想起她的偶像、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既是杰出的学者,又是技艺精湛的决斗家。
她的日常作息表展现着惊人的自律:清晨六点体能训练,上午哲学 seminar,下午前往林肯中心艺术馆担任志愿者,晚间则雷打不动进行文献研读。“时间管理就像剑术攻防,需要预判、调整和精准执行。”她用专业术语解释着自己的多重身份切换。
东西方思维的碰撞融合
作为中法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费若秋的思考带着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法国哲学教我批判性思维,中国智慧让我理解‘顺势而为’。”她正在撰写的关于《庄子与梅洛-庞蒂身体观比较》的课程论文,正是这种融合的实践。
她的导师、现象学专家沃顿教授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罕见的实践智慧——她不仅理解理论,更用身体感知过存在与时间的本质。”这种特质让她在探讨“身体主体性”课题时,能结合职业运动员的切身经验,提出令人耳目一见的见解。
未来之路的无限可能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费若秋眼中闪过熟悉的光芒——那是曾在赛场上出现的计算与激情交织的眼神。“或许会尝试体育哲学研究,也可能投身教育创新领域。”她正在策划联结职业运动员与学术机构的桥梁项目,希望帮助更多体育人实现知识转型。
哥大教务长罗杰斯表示:“费若秋代表的新时代体学者(athlete-scholar)正在重塑我们对卓越的定义。”从奥运领奖台到学术殿堂,这位中国剑客的跨界之旅,正在重新定义成功的人生范式。
窗外暮色渐浓,费若秋收拾书本准备前往训练馆,当她背上剑包穿过哥大洛氏图书馆的拱门时,两个世界的边界在她身上奇妙消融——那些关于存在与本质的哲学思辨,与剑道上瞬息万变的攻守转换,原本就是她生命中相互映照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