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中心
击剑小将姜鑫瑞,剑锋所指皆梦想 自信源于每一次对决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一位身形矫健、目光如炬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年仅13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连克强敌,最终摘得银牌,赛后,这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语出惊人:“比赛让我更加自信,因为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
剑道上的孤独与成长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当时9岁的他在学校课外活动体验课上第一次拿起佩剑,便爱上了这项“绅士运动”。“我喜欢击剑服,喜欢面具,更喜欢剑与剑碰撞的声音。”姜鑫瑞回忆道,眼神中闪烁着对击剑的热爱。
击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学时期,姜鑫瑞曾连续三个月在队内比赛中未能赢下一场胜利。“每天晚上我都会偷偷哭鼻子,甚至想过放弃。”他坦诚地分享道,转折点出现在一次与省队交流赛中,姜鑫瑞意外击败了一位年长他两岁的选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击剑场上没有侥幸,每一分都靠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心态。”
2024年是姜鑫瑞突破的一年,他在华东区青少年击剑巡回赛中夺得首个冠军,随后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教练李剑锋评价道:“姜鑫瑞最大的特点不是天赋,而是他超乎年龄的比赛阅读能力和心理素质,他真正理解了‘场上只能靠自己’的含义。”
技术与心态的双重修炼
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姜鑫瑞都会准时出现在剑馆,开始为期三小时的训练,步伐练习、技术动作、实战对抗,每一项都一丝不苟。“佩剑比赛节奏快,攻防转换就在电光火石之间,必须保持高度专注。”姜鑫瑞解释道。
心理训练同样是他日常课程的重要部分,在心理教练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冥想可视化训练法——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预设各种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击剑不仅是身体的对抗,更是心理的博弈,当你站在剑道上,所有场外因素都消失了,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平时的训练积累和临场判断。”
今年三月的一场关键比赛中,姜鑫瑞在14-14平的关键时刻叫了暂停,他走向场边,不是寻求指导,而是需要片刻独处。“我只是需要深呼吸,清空大脑,教练平时教的东西已经在我心里,那一刻我需要的是相信自己。”回到赛场后,他果断出击,连得两分赢得比赛。
学业与击剑的平衡之道
作为一名初二学生,姜鑫瑞同样面临着学业压力,他的书包里总是同时装着课本和佩剑,训练间隙和比赛途中的碎片时间都被用来学习。“击剑培养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专注度,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帮助我的学习。”姜鑫瑞的成绩在班级一直保持中上游,数学尤其突出,“击剑中的距离感和时机感与数学的逻辑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姜鑫瑞的父母最初对儿子选择击剑道路心存顾虑,但现在已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我们看到击剑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奖牌,更重要的是自信、独立和坚韧的品质。”姜鑫瑞的父亲表示,“每次比赛我们都只能在看台上为他加油,真正面对挑战的是他自己,这种孤独感迫使他快速成长。”
新一代击剑少年的崛起
姜鑫瑞的成功并非个例,随着中国击剑运动的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据中国击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已达12.7万人,较五年前增长了三倍有余。
国家体育总局自2023年起实施的“亮剑计划”初见成效,通过在学校推广击剑课程、培养基层教练员、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等措施,为中国击剑储备后备人才,击剑运动特有的礼仪文化和对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使其受到许多家长和教育专家的青睐。
前奥运冠军雷声指出:“新一代击剑运动员的特点是技术全面、心理成熟早,像姜鑫瑞这样的选手,很小就明白击剑是个人项目,胜负责任完全在自己身上,这种认知对他们的成长极为宝贵。”
梦想与未来
谈及未来,姜鑫瑞目标明确:“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青年队,长远目标是站上奥运舞台。”他特别欣赏中国佩剑名将孙一文,“她的技术和心态都是学习的榜样”。
随着2028年洛杉矶奥运周期的临近,中国击剑队正在积极发掘新生力量,青少年组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涌现出许多像姜鑫瑞一样技术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的新秀。
击剑场上,姜鑫瑞戴上面具,手持佩剑,向裁判和对手行礼,那一刻,世界缩小为14米长的剑道,所有的杂念都被屏蔽在外。“每一次比赛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剑锋所指不仅是对手,更是自己的内心,我相信,每一次出击都在向更好的自己更近一步。”
那道寒光闪闪的剑锋,不仅划破了比赛馆内的空气,更划出了一位少年成长的轨迹,在剑与剑的交锋中,姜鑫瑞找到了自信,懂得了责任,学会了独立——这些品质将伴随他跨越剑道,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