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产品展示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十岁的李沐阳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练习赛,他摘下护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已经等了太久啦,终于能回到剑道上!”他激动地说,不远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微笑着观察着训练场上的每一个孩子,眼神中满是欣慰。
“时隔数月再次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新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重回剑道的谨慎与喜悦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各类击剑训练场馆陆续重新开放,王钰介绍,北京市击剑协会旗下注册的67家击剑俱乐部中,已有90%以上恢复了正常训练,超过6000名青少年击剑爱好者重返他们熟悉的剑道。
“重启不是简单地打开门锁那么简单。”王钰坦言,“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指引,包括限制同时训练人数、增加器械消毒频次、保持安全距离等措施。”协会要求各俱乐部采用分时段训练方式,将每节课学员数量控制在往常的60%以内,确保每人有足够的训练空间。
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负责人张教练告诉记者:“我们严格按照协会要求,每天对训练场地进行三次全面消毒,所有器材使用一次消毒一次,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看到孩子们安全地回归训练,一切都值得。”
击剑运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独特价值
王钰认为,击剑作为一项兼具智力与体力发展的运动,对青少年成长有着独特价值。“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国际象棋’,它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清华大学体育运动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参与击剑运动的青少年在专注力、策略思维和情绪管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同龄人,研究跟踪调查了500名8-15岁的击剑学员,发现他们在学术表现上也更为出色。
“击剑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大脑快速思考并做出决策。”王钰解释道,“这种训练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大脑神经连接,提高认知灵活性,击剑所需的礼仪规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和纪律观念。”
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十岁的儿子练习击剑已有三年时间。“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沉着冷静,做事更有计划性,即使是前段时间不能去俱乐部训练,他也坚持在家进行基础动作练习,这种自律让我感到惊喜。”
协会多项举措助力击剑运动重启
为促进击剑运动安全有序恢复,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王钰介绍,协会开发了线上预约系统,方便学员和家长提前预约训练时段,避免人员聚集,协会还组织了多场线上击剑理论课程和体能训练指导,帮助学员在家保持状态。
“我们还推出了‘重返剑道’系列活动,包括趣味挑战赛、技能晋级赛等,激发孩子们的训练热情。”王钰说,“这些活动强调参与和体验而非竞争,目的是让孩子们重新找到击剑的乐趣。”
协会还特别注重教练员的培训,组织多场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专题讲座。“教练员不仅要教授技术,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王钰强调,“长时间离开正规训练后,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技术生疏或信心不足的情况,需要教练员特别关注和引导。”
击剑运动的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临近,击剑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借此契机进一步推广这项运动。“我们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击剑。”
协会还计划举办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校际击剑联赛等赛事,为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比赛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的理念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王钰说,“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比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对于击剑运动的长期发展,王钰表现出充分信心:“击剑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我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的价值,击剑将会在中国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孩子们重回剑道的笑脸是最好的回报
在俱乐部的训练厅里,孩子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步法练习,前进、后退、弓步突刺,每一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八岁的赵思琪刚刚开始学习击剑不久,她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穿上击剑服的感觉,像个小骑士一样,虽然有点累,但是特别好玩!”
王钰站在场边,看着孩子们专注而快乐的表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孩子的笑脸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尊重对手、如何优雅地面对胜负。”
“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击剑中找到快乐,培养受益终身的品质和能力。”王钰最后说,“这就是我们致力于推广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初心和使命。”
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互相行礼致意,虽然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训练服,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那条长长的剑道上,他们找到的不仅是运动的乐趣,还有成长的意义和友谊的价值。